东森世爵娱乐平台

刘少奇如此器重陈毅,为何授衔时一度不支持他成为元帅?

新中国成立后,这十大元帅的事儿啊,大家伙儿没少讨论,到现在还议论纷纷呢。其中一个常见的误区就是把他们的军衔说成“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”。

按照1955年颁布的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》,正确的叫法应该是“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”。这“共和国”三个字,分量可不轻,说明这是国家级的荣誉,不是军队内部的事儿。

条例里说得明白,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是给全国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,得是创建和领导这支队伍,并且在革命战争中立下大功的人。

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呢,是给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,或者指挥战役军团作战,也立下大功的高级将领。照这么看,毛主席肯定够格当大元帅,但他自己不要,这大元帅的位子就空着了。

后来,彭老总牵头,罗荣桓、宋任穷、赖传珠、徐立清几个人帮着起草了一份文件,编号“(55)总干衔字第561号”,正式报给了周总理和刘少奇委员长。这份文件里列了11个拟授元帅衔的军委委员,没有刘少奇、周恩来和粟裕。所以说,民间传的他们三个主动放弃元帅衔,那纯属子虚乌有。

眼看着授衔的事儿要定下来了,新的问题又冒出来了。1955年9月,中央书记处开会专门讨论授衔的事儿。当时周总理在北戴河参加毛主席召集的会议,授衔会议主要由刘少奇主持。

毛主席辞去大元帅衔的时候提了个建议:转业的军人就别授衔了。刘少奇觉得,陈毅和邓小平虽然是军委委员,但陈毅是国务院副总理,邓小平是中央秘书长,在军队里没其他职务,应该不算现役军人,就不用授衔了。

刘少奇还专门说了陈毅的情况,说他这个常务副总理管的事儿多,科学院、政法、文化都归他管,授不授衔对他工作没啥影响。大家伙儿一听,觉得刘少奇说得有道理,就初步同意不给陈毅和邓小平授衔。

可是,远在北戴河的周总理不这么想。他收到报告后,立马打电话给当时的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,坚决要求给陈毅授衔。《周恩来年谱》里记载了,周总理在9月11日的电话里说,授衔不会影响陈毅现在和以后的工作,还拿苏联的布尔加宁元帅举例。

周总理态度坚决,中央书记处在9月11日晚上又开了一次会,最后决定给陈毅授衔。这样一来,开国元帅就定下了十个人,陈毅也成了唯一一个没参加长征的元帅。

关于陈毅授衔这事儿,一个关键点就在于南方红军游击队、新四军和华东野战军得有人代表。周总理认为,如果陈毅不授衔,这些部队就没有元帅级别的代表人物了。

刘少奇和陈毅的合作是从1941年皖南事变后开始的。当时刘少奇被任命为新四军政委和华中局书记,新四军处境艰难,刘少奇知道自己军事经验不足,就给毛主席写信,请求派个军事指挥员来帮忙。

信里他说自己在军事上是外行,干不了军事指挥的活儿,还列了几个理想人选,包括朱德、彭德怀、王稼祥,还有八路军三个师长,其中就有陈毅。

最后中央决定派陈毅去。刘少奇到了苏北后,对陈毅的才能非常佩服,甚至建议中央让陈毅当华中各部的总指挥。重建新四军军部的时候,刘少奇更是郑重提议让陈毅当代军长。

陈毅对刘少奇也很尊重,如皋大捷后,他特意挑了缴获的军大衣和指挥刀送给刘少奇。两个人在新四军时期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。

既然刘少奇这么欣赏陈毅,为什么在授衔问题上还有保留呢?这跟他对粟裕的赏识有很大关系。刘少奇了解粟裕是从1940年的黄桥大捷开始的。他对这场战役评价很高,从此对粟裕刮目相看。粟裕在江北指挥部屡立战功,刘少奇越来越觉得粟裕是个难得的将才。

1942年,刘少奇奉命回延安,一到延安就迫不及待地向毛主席推荐了邓子恢和粟裕两个人才,说粟裕是新四军七个师里“打仗打得最多和最好的一个师长”。1945年8月,毛主席去重庆谈判,刘少奇代理中央主席,他毫不犹豫地任命粟裕为华中司令员,虽然粟裕最后没接受这个任命。

刘少奇对粟裕的赏识已经超过了对陈毅的欣赏。他认为粟裕是个杰出的军事家、战略家和革命家,如果陈毅不授衔,粟裕就是南方红军游击队、新四军和华东野战军最好的元帅人选。

陈毅的革命生涯贯穿了中国革命的各个重要时期。红军长征的时候,他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,为保存革命力量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
#图文打卡计划#



上一篇:没有了    下一篇:没有了    

友情链接:

Powered by 东森世爵娱乐平台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